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现代

2019-07-08 11:52
1300

建国初期的治水工程

这个时期,以治理淮河为中心任务,解决当时江河水患最突出的问题。1951年5月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大推动了当时的水利建设。

1951年的春、冬,苏北运河整修工程和长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先后完工。7月淮河上游的石漫潍水库完工,可蓄洪水47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9万亩。11月高良涧进水闸和淮安支东分水闸先后开工。1952年淮河支流颖河上游的白沙水库和汝河上游的板桥水库开工兴建。1954年佛子岭水库完工,该水库可蓄洪水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70多万亩。

1953年河南省境内的引黄济卫(卫河)工程全部修建完工,共修筑渠道4945公里,可灌溉农田72万亩。1958年淠史杭沟通综合利用工程和新灌区开工兴建。至此治淮工程的预定目标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中游干流防洪工程体系。


大跃进中的水利建设

党中央1957年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用十二年时间粮食亩产要分别达到“黄河以北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500斤,淮河以南800斤”的目标。当时在农业发展《纲要》的鼓舞下,全国农村首先掀起了一个大搞水利建设的高潮。

1958年修建北京十三陵水库。北京密云水库、浙江新安江大水库、辽宁省汤河水库、河南省鸭河口水库、广东省新丰江水库、海南省松涛水库等,都是在大跃进中施工或建成的。这些大型水库都具有蓄水、防洪、灌溉、抗旱、养殖、发电等综合性功能,对当地的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黄河三门峡截流工程,于1957年开始,1958年截流成功,黄河从此再无发生过水患。同时具有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功能,可灌溉农田4000万亩;黄河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截流,形成蓄水49亿立方米的水库,可灌溉农田1500万亩;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合龙截流,是一个发电、灌溉、调节黄河水量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可控制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黄河凌汛,形成面积1000万亩的灌溉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过去的偏重防洪向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发展。

湖北省1970年竣工的人工河—汉北河,全长110多公里,建成后扩大灌溉面积100多万亩。1969年竣工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把长江、淮南、大运河和里下河联结起来,利用这些河流的不同水位,通过自流和机动引水相结合进行排涝和抗旱,灌溉农田250多万亩。

1972年竣工的辽河治理工程,上游和支流共修建水库220座,共修筑堤防4500公里,流域共建电力排灌站920处,灌溉农田1100多万亩。1973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在流域内实现了每人一亩水浇地,1973年粮食总产量比1963年增长了一倍。

迄今遍布全国的大中小水库,除了建于大跃进时期的外,绝大部分是在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修建的。七十年代竣工的大型水库工程,如:1972年竣工的福建晋江山美水库,可蓄水3.9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60多万亩。

据统计,止于1979年,全国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八万多座。同时,开掘、兴建人工河道近百条,新建万亩以上的灌溉区五千多处。灌溉面积达到八亿亩,是1949年的三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用水的问题。


高效灌溉发展历史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引进了喷灌技术,并在大城市的郊区对经济作物、蔬菜进行试点应用。喷灌技术也由最初应用于农业种植,如蔬菜、大田作物、苗圃等发展到现在广泛运 用于园林绿化,如草坪绿地、足球场、高尔夫球场、庭院、公园等。1975年后,水利部、中科院、一机部等部委紧密配合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成立联合设计组,在喷灌机具研制,田间对比试验,喷灌系统设计方法,区划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喷灌设备生产已具备一定的规模,生产能力基本上可以满足我国现阶段喷灌发展的需求,甚至还有部分出口。到2007年底,我国喷灌面积达到了2.87X106hm2,占全部节水灌溉面积的12.25%。喷灌设备生产已具备一定 的规模,生产能力基本上可以满足我国现阶段喷灌发展的需求,甚至还有部分出口。


微灌发展历史。1972年墨西哥埃切维利亚总统来华访问,周恩来总理陪同墨总统去山西大寨参观。总统向周总理提了一个建议,无偿赠送三套滴灌设备给中国,并向中方传授其从以色列引进的滴灌使用技术。我国微灌技术自1974年开始发展以来,大致经历了引进、消化和试制(1974-1980 年),深入研究和缓慢发展(1980-1990年)及快速发展(1990年以后)三个阶段。1975年水利部正式向水科院下达了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滴灌课题。同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多个相关部委办参与,在通辽、祁县和洛阳一年期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跨省市、跨领域和跨学科的喷灌技术交流大会推动下,高效节水灌溉事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到 2007年底,全国微灌面积达9.77X105hm2,占全部节水灌溉面积的4.2%。目前,在微灌技术领域,我国先后研制和改进了等流量滴灌设备、微喷灌设备、滴灌带(管)、孔口滴头、 压力补偿式滴头和旋转式微喷头、过滤器和进排气阀设备建立了一批新的试验示范基地,发展了一批微灌设备企业。


现在农业水利的发展从国际总体趋势上看农业节水发展的重点已经由输水过程节水和田间灌水过程节水转移到生物节水,作物精量控制用水以及灌溉系统的科学管理,智慧灌溉,智能水肥一体化方向上来,并重视农业节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密切结合这也代表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