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灌溉史-“古代灌溉工程”

2018-12-21 09:49 李工
770

说到灌溉工程,远古的时代因劳动工具的落后,无法做到建造一定规模的水利工程,能够用打水,运水工具浇灌自家的两亩三分地已经是可以的了。只有到青铜器时代后期,铁器的出现给了秦帝国的机会,修建成了郑国渠和都江堰。放下郑国渠先不表,只说那都江堰。公元前256年—前251年秦朝,李冰被秦昭王委以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有水灌溉,可以种植高产的水稻,立马让成都平原富庶起来。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这个李先生,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他也修筑了一条连接中原、四川雅安市山区与云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二王庙宇纪念李冰及其子李二郎治水的事迹。

话说那李冰,在建设都江堰有许多令今天的工程师也敬佩之处,那是在宝瓶口的修建过程中,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当时还未发明有火药,不可能用肉去开山啊,何以开山凿渠,李冰便让人用火烧石,那真是“灼”渠,使岩石爆裂,终于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这样一来,宝瓶口使岷江水能够畅流向东,减少了西边的江水流量,不再泛滥,同时也解除了东边地区的干旱,使那里的良田得以灌溉。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都江堰灌溉01.png

图 1.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外江闸是后来修的)

要知道宝瓶口引水工程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更加兴奋,再次动工,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那个鱼嘴将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水位升高,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更加精细的考虑后,这个李大师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水量忽大忽小、不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时候,洪水经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如此科学的设计,今天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也甘拜下风。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大人又命人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这样既形象又实用的水文观测方式也是令众人叹为观止。

郑国渠和都江堰让秦朝有了充足的粮草,有了足够强健的兵马,为统一中原,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建于2250年以前的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在运行,灌溉着1130多万亩的田园。

都江堰灌溉02.png

图 2.       现今都江堰渠首全景图

讲完了成都平原的都江堰,不得不提到同样建于秦朝(公元前219年),完工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的广西境内的古老灵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6国(韩、赵、魏、楚、燕、齐)以后,始皇高兴、兴奋、激动,想想六国也没有了,这辈子也太平淡了,与众大臣一说,恢复统一的旧周朝国土已经不是想要的了,乘着自己还有战无不胜的、厐大的军队,把周边的小国或小地方也占了得了。秦始皇坐江山就得坐稳江山,坐大江山,他下令向岭南地区进军。“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用了五十万攻无不克的精锐部队,兵分五路,向百越之地(今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和浙江)推进。其中向现在江西余干县前进的一路军队,势如破竹,一举攻占了东瓯、闽越(今福建)地区,并设置了闽中郡。而向广西方向进攻的一路秦军,则遇到了壮族部族首领的顽强抵抗,善于山地作战的少数民族部落人,打出广西狼兵的名声,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淮南子•人间训》),战争打得很不顺利。究其原因,这与秦军不适应山地作战,不服南方水土,病员较多,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和岭南地区山路崎岖,运输线太长,粮食接济不上有很大关系。因此,解决军粮的运输问题,成了当时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战争的暂时挫折,并没有动摇秦始皇占领岭南的坚强意志。通过将领们对兴安地形的了解,秦始皇果断地做出了“使监禄凿渠运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决定。   

灵渠01.png

图 3.       灵渠工程布置图

在史禄的主持下,经过秦军与被征发苦力的艰苦劳动,几经寒暑,灵渠开凿成功。至此,从湘江用船运来的粮草,可以通过灵渠,进入漓江,源源不断地运至前线,保证前方将士的需要。至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军终于全部攻下了岭南,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并派兵戍守。至此,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而灵渠则为完成这一伟大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灵渠02.png

图 4.       秦征南越形势图

灵渠从开挖成功,至今已有二千一百余年的历史。在清代以前的漫长岁月中,它对于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巩固祖国的边防,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至于它在古代水利史上的成就,时至今日,仍放出灿烂的光彩,为后人所钦敬和自豪。现在让我们从灵渠的开渠技术方面,来看看我们的祖先在人工造渠引水上取得的成就。

话说当年,湘江和漓江在兴安境内东西相距二十五公里。如果要开凿一条运河,把它们连接起来,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条件下,任务是够艰巨的。好在漓江有条支流,名叫灵河,灵河有条小溪,叫始安水。始安水发源于兴安县城附近的富贵岭。始安水与湘江的直线距离只有二点五公里,其中只是隔着一列宽三百余公尺,高三十余公尺的土岭。这列土岭,就是有名的越城峤(或称始安峤,又名临源岭),它实际上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因此,只要把这座岭挖穿,就可以把海拔较高的湘水引入始安水,而达漓江。而聪明的水利工程师(当时应当叫工匠师傅),正好就是这么干的。他们在湘江上拦河筑坝,提高水位,开凿一条五公里长的渠道,挖断越城峤上的太史庙山,将湘水引入始安水。然后将始安水疏导改造,以便船只能通过它进入灵河,以达漓江,将湘漓两江沟通了起来。话说灵渠从建成到现在已有二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也有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秦代的灵渠,都有哪些具体建筑,已经无史实可考,但据唐朝的史料记载,灵渠除了渠道以外,即有大、小天平(铧堤)、铧嘴、秦堤、泄水天平、陡门等项建筑,这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灵渠已基本相同。这些建筑成龙配套,紧密相连,使灵渠成为一个非常灵巧的水利工程。

灵渠03.png

图 5.       灵渠渠道示意图

灵渠不仅用于运兵,调运粮草,还兼有水运和灌溉效益,宋代文献已有灵渠灌溉的明确记载,干渠上以有坝或无坝引水、提水等多种形式灌溉湘桂走廊沿线农田,目前灌溉面积约6万亩。灵渠还将中原的文化传播到南方,并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2018年8月14日正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于当地时间8月13日晚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的都江堰、灵渠、姜席堰和长渠4个项目通过评审,申报成功。更多内容敬请期待。